当前位置: 首页>>信息简报>>正文
 
 

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大会首次在我校召开——2017, No.12(Total No.305)

2017年09月12日 15:00  点击:[]

  由中国力学学会流固耦合力学委员会、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空气弹性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第三总体设计部承办的第15届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于824—826日成功在大连举办。

  空气弹性技术是飞行器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也是流固耦合力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相关的试验技术及计算方法往往需要综合考虑总体、气动、结构、控制、优化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此次会议是我国空气弹性专业最高水平的盛会,共吸引了来自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西安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中国商飞集团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北京研究发展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五院、八院、十一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三院、四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科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多家型号单位以及高校的200多位代表参加。代表中包含多位飞行器设计领域的资深强度总设计师、资深教授等专家学者。

  825日,大会会议首先由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空气弹性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航天空气动力研究院白葵所长发言。白葵研究员首先阐述了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大会的主要目的和发展情况,随后高度赞扬了大连理工大学对本次会议的筹备工作、表达了专委会对大连理工大学的深切谢意,最后祝大会圆满成功。

  大连理工大学科研院常务副院长王博教授作为大连理工大学代表进行了发言。王博教授详细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的基本教学科研情况以及航空航天学院的主要发展情况,明确表达了学校领导对航空航天学院气动弹性专业建设的支持,并祝大会圆满成功。

  大会学术报告由6位空气弹性技术领域的资深专家进行,其中大连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钱卫教授进行了题为气动弹性风洞实验的问题与挑战的大会报告,详细阐述了气动弹性风洞实验在过去数年内的进展以及未来几年的主要研究趋势,得到了参会代表的一致共鸣,即飞行器的型号设计仍然需要准确的等效风洞试验验证,相关的风洞试验技术仍然是关键技术。钱卫教授为中国力学学会流固耦合力学委员会委员,原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一级专家、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曾主持多个型号战斗机的强度设计工作,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主持过多项GF863子课题。2014年调入大连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后,负责组建气动弹性专业,先后获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863计划子课题、GF单位委托项目等多项课题,获批经费超过1000万元。多次代表大连理工大学为中航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关键型号攻关提供技术开发及咨询。2016年带领研究团队先后设计并完成了我国型号研制所需的首例超声速颤振风洞实验及首例超声速静气动弹性风洞实验,为相关型号研制提供了关键保障。

  会议期间进行了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空气弹性专业委员会第13次会议,对新一届委员颁发了聘书。825-826日,大会四个分会场进行了91项分会场报告,并进行了57份墙报展示,保证了与会代表的深度交流。此次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大会的参加人数为历届之最,全部注册代表人数达到233人,其中专家代表145人、学生代表88人。

 

  会议闭幕时,共有12份论文获评15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奖,中国力学学会流固耦合力学委员会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超教授以及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空气弹性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航天空气动力研究院白葵所长为获奖代表颁奖。其中以我校航空航天学院研究生陈香言同学为第一作者、白瑜光老师为通讯作者的论文超声速飞行器全动舵面颤振模型的等效设计斩获了我校研究生在历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大会的首篇优秀论文,标志着我校气动弹性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步入正轨。

 

 

 

 

上一条:工程力学系在微纳米体系表面弹性理论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2017, No.13(Total No.306) 下一条:计算力学与优化设计的基础理论和软件操作讲习班在大连举办——2017, No.10Total No.303)

关闭

地址:中国·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大连理工大学  邮编:116023  电话:0411-84708393  电子信箱:lsai@dlut.edu.cn
版权所有: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连理工大学N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