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正文
 
 

卫星重力反演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郑伟研究员——(2016.11.4)

2016年10月28日 13:28  点击:[]

一、报告题目及内容摘要

报告题目:卫星重力反演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

报告摘要:

1、卫星数据处理和重力反演。围绕我国重力卫星的需求论证、重力反演、科学应用等开展了较深入研究工作,旨在为我国首颗重力卫星观测数据的有效处理和地球重力场模型的精确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

1提出星间距离/星间速度插值法,并利用美国JPL公布的2008年的GRACE-Level-1B实测数据建立了120阶全球重力场模型WHIGG-GEGM01S/02SZheng et al., J. Geodyn., 2012Zheng et al., IEEE Geosci. Remote S., 2012);

2提出双星相邻历元能量差分法,并基于先验地球重力场模型对GRACE-Level-1B星载加速度计的非保守力实测数据进行精确标定(Zheng and Xu, T. Jpn. Soc. Aeronaut. S., 2011)。

2、下一代重力卫星顶层设计。开展我国下一代重力卫星技术方案、观测模式及关键载荷精度指标的顶层设计和需求论证,并多次在航空航天等国家相关部门的重力卫星论证会上报告和讨论。

1异于国外当前提出的下一代卫星重力计划(如GRACE Follow-OnNGGMFSCFE.Motion),论证我国将来卫星重力计划Improved-GRACE的可行性,并提出优化的卫星轨道参数(Zheng et al., Surv.Geophys., 2015);

2建立卫星重力梯度张量误差和卫星轨道位置误差影响下一代Moon-Gradiometer月球重力场精度的单独和联合解析误差模型,提出关键载荷的匹配精度指标和优化轨道参数(Zheng et al., Surv.Geophys., 2015);

  (3建立激光干涉测距仪的星间速度误差、地面深空探测网的轨道位置误差和无拖曳系统的非保守力误差影响将来Moon-ILRS月球重力场精度的单独和联合解析误差模型,提出关键载荷的匹配精度指标和优化轨道参数(Zheng etal., Surv. Geophys., 2015);

  (4基于功率谱原理建立卫星重力梯度仪的重力梯度张量误差和GPS/GLONASS复合接收机的轨道位置误差影响累计大地水准面精度的单独和联合解析误差模型,开展下一代GOCE Follow-On重力梯度卫星需求论证研究Zheng et al, ActaGeophys., 2016);

5构建星载原子干涉重力梯度仪的重力梯度误差以及地球深空跟踪网的轨道位置误差和轨道速度误差影响金星累积大地水准面的单独和联合解析误差模型,提出下一代金星卫星重力梯度计划Venus-SGG最优匹配精度指标(Zheng et al., Adv. Space Res., 2016)。

 

二、报告时间及地点

报告时间:2016114日(周五)下午2:00-4:00

报告地点:综合1号实验楼602

 

三、报告人简介

郑伟,男,1977年生,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理学博士,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后,现工作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学科带头人、首席科学家PI);主要研究方向为卫星重力反演和天空海一体化海洋导航。现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空间科学与空间探测专业组)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理事和(敏感技术分会空间与水下应用传感技术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天空海一体化深远海应用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平行控制与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空天安全平行系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惯性技术学会(惯性仪表与元件专委会)委员,《Applied Geophysics》(SCI)、《深空探测学报》(专刊)、《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专刊)等期刊编委,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系统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评审专家、国家863计划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装备发展部评审专家、军委科技委评审专家等。主要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权威期刊《Surveys in Geophysics》(地球科学SCI-1区)、《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Journal of Geodynamics》、《Planetary and Space Science》、《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等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SCI收录30篇);以独立作者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1部,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以排名第一荣获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地球物理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第五届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2015傅承义青年科技奖、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奖、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奖等20余项;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结题特优)、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子课题、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青年人才项目、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和青年创新促进会基金、日本JSPS项目子课题、国家留学人员科技择优资助基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项目等20余项;研究成果获测绘、航天、地震、国防等11个部门应用;获奖成果被《长江日报》、中国航天等媒体跟踪报道。

 

上一条:Learning from Nature: From Moth Eyes to Photonic Detectors——Prof. S. Ravi P. Silva——(2016.11.4) 下一条:纪念钱令希院士百年诞辰系列学术报告(十八)——Svein Saevik 教授——(2016.9.23)

关闭

地址:中国·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大连理工大学  邮编:116023  电话:0411-84708393  电子信箱:lsai@dlut.edu.cn
版权所有: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连理工大学N维网